农历十二月为“腊月”,古时候也称“蜡月”(是沿袭秦人岁终祭神曰腊)。
之所以把十二月叫腊月,是因为古时候这个月是用腊肉祭拜祖先的日子。腊月,为一年之末的最后一个农历月份,俗称为岁尾,又称为冰月、寒月,文人墨客多称为嘉平月。
“腊”,起源于我国上古神农时,至今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。《尔雅》载:“凡年末岁初之交,夏曰岁,商曰祀,周曰年。”商朝将过年直称为“祀”即取义于这期间要举行祭祀祖先的活动,这种祭祀活动,古人称之为“腊”或“蜡”,周朝时“腊”专祭祖先,“蜡”专祭百神。秦汉时统称为“腊”,夏及汉后各朝,“腊”皆举行于农历十二月,故世称农历十二月为“腊月”,或曰:“腊者,接也,新故交接,故大祭以报功也。”所以说腊月是个“祭祀之月”,将举行冬祭这一天称为“腊日”。
腊月是一年之岁尾,正值寒冬。民谚故事多多,如云:“腊七、腊八,冻掉下巴”; “腊八,腊八,小孩要炮,姑娘要花。”从这天起,人们就开始置办年货了,迎接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,是迎接春节的开始。
腊月有着丰富的内容。比如喝腊八粥,然后人们要扫房、请香、祭灶、封印、写春联、办年货,直到除夕夜。现在人们说过年,还有从腊月二十三“过小年”开始,甚至还有从喝腊八粥就开始了,一直要过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结束。不过这些习俗现在可能已经淡漠了许多。
过年,对于中国人(尤其是汉族人)来说是最有魅力,无论大人、小孩都寄予厚望。现在人们为了过好年,用很多时间做准备,要祈福、要祭祖;同时对家人、亲戚、朋友、同事、同学给予节日的问候;人人期待在新的一年里,有进步、更兴旺、更发达!
腊月歌
二十三,糖瓜粘;
二十四,扫房子;
二十五,磨豆腐;
二十六,去割肉(炖炖肉);
二十七,宰公鸡(杀灶鸡);
二十八,把面发;
二十九,蒸馒头;
三十晚上熬一宿,
大年初一扭一扭。
腊月初八:纪念释迦牟尼,中国人有吃腊八粥习俗(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)。
腊八粥多用糯米、红豆、枣子、栗子、花生、白果、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。也有加入桂圆、龙眼肉、蜜饯等同煮的。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,既可口有营养,确实能增福增寿。
腊月23又称“小年:进行食,是民间祭灶的日子。民间有“男不拜月,女不祭灶”的习俗。
腊月24:扫房子,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。
腊月25:接玉皇,从这一天起居、言语都要谨慎,争取好表现,以博取玉皇欢心,降福来年。
腊月28:把面发。
腊月29:小除夕,人们往来拜访叫“别岁”,焚香于户外,叫“天香”。
腊月30:腊月里来,除夕是新旧交替的时刻,人们都回到家中,午夜的鞭炮声将不绝于耳。
评论